对于新赛季中国足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有的与新足协的愿景一致,有的则可能有很大的反对。 既然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中国足球好,我就不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无论这是否正确,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外援不要操之过急
支持增加中超外援人数的人士认为,此举的好处是:与亚冠亚冠外援政策相契合,让国内球队能够在亚冠联赛中与实力更强的对手竞争。亚洲竞技场; 加剧了中国职业联赛内部竞争的影响,给国内球员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提高自我或者出国深造。 联赛的精彩程度和激烈程度将会增强,这也将带动其商业价值。 甚至有声音表示,外籍球员名额增加后,还能上场比赛的中国球员就相当于在“海外环境”训练; 国内实在无法上场比赛的球员可以选择去级别较低的中甲联赛或者中乙联赛。 ,中关。
不过外援数量的增加或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首先,为中国球员“增加竞争环境”的前提是中国球员本身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与外国球员竞争。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有竞争,你就会被彻底取代。 在外援“注5对4”的政策下,大多数中超球队都会将外援名额使用在核心轴上。 尤其是进攻线,每支球队都会在前锋位置上引进外援。 于是,中国球员只能在场上做“辅助工作”。 一旦外援数量增加,很多原本从事辅助工作的球员也会失去位置。 而且,这些球员已经是联盟中最优秀的本土球员了。 他们成为了联赛的看客,这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时候就会有人说:你的位置已经被外援占了,你可以去中甲联赛,中乙联赛,或者中冠联赛!
那么,原本效力于中甲、中乙、中冠的球员该怎么办呢? 这些联赛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年轻球员的培养舞台,不能主要作为中超老将“沉沦”的归宿而存在。 外援配额一旦释放全运会足球冠军,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可控的负面连锁反应。
一些人也对我们的近邻日本的政策提出质疑。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日本联赛的外籍球员数量高于中国联赛的关键原因是日本球员的实力足以与外籍球员竞争(这也是假设本土顶级球员已经去了欧洲)。 日本联赛引进外援只是为了补充球队,并不把外援视为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这一点上,中国联赛和日本联赛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外籍球员增多就意味着国内球员相当于出国留学”的说法也是伪命题。 出国留学除了提高自身足球水平外,还有几个重要目的:学习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战术; 体验他们的足球氛围和文化; 提高人们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足球的环境下,这些好东西不是多引进几个外援就能复制的。 艾克森和李可来到中国足球环境后,逐渐被本土球员“同化”,就是明证。
此外,外援名额的放开,长期来看还会加剧联赛的“贫富分化”。 如果中超外援名额开放到6个,那么并不是所有球队都能填满这6个名额。 如果要让这六名外援成为高水平球员,只有少数球队能够做到。 目前中国联赛的形势下,大部分比赛都是由外援决定的。 这将导致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引进更多的外援,谁就成为冠军的争夺者。 换句话说,这是在鼓励大家“烧钱”。 无法“烧钱”的俱乐部根本无法竞争,生存就更加困难。
即使对于有能力引进六名外援的俱乐部来说,这一政策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在经历了金元时代的泡沫之后,中国职业俱乐部的生存问题已经持续了四个赛季。 中国职业联赛目前的情况并不适合进一步放开外援名额。 一旦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一群高估自己能力、利用自己资源的人很可能会出现。 最终的结果只会拖垮另一组俱乐部。
不过,联赛中对港澳台球员和归化球员的限制确实应该取消。 首先,由于这些球员都是中国人,在中国联赛中对他们进行身份限制并不合适。 取消对他们的限制是程序正义的问题; 其次,这些球员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不可替代”的程度,中国大陆球员有能力与他们争夺位置。
团队命名并不是长久之计
至于球队冠名的恢复,则是一种“时光倒流”的行为。
足球改革方案中提到:“推动俱乐部地域化,鼓励有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非法人化”。 对于这项政策全运会足球冠军,足球圈内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政策本身是好事全运会足球冠军,只要落实就行,但实施起来似乎太仓促了。
脚改方案于2015年提出,当时称将“逐步实施”。 俱乐部名称的解体将于2021年开始。对于这个“渐进”过程来说,五到六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为什么很多人仍然认为这个政策实施得太仓促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足球改革方案提出时,“俱乐部名称注销”的要求被足球管理者忽视,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和研究,一直拖延实施。 将于2021年实施,这更像是即兴发挥。
但既然这项政策已经实施,并且在足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到,就不宜再推翻了。 因为它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既然足球改革方案已经指明了方向,足球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排除困难,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在足改方案指出的道路上飘忽不定,是方案落实不到位的体现。
一些支持恢复球队冠名的意见无非是说“现在俱乐部的经济状况堪忧,恢复冠名可以给他们带来收入”。 但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些逻辑。
首先,中国职业俱乐部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俱乐部名称中性化造成的。 各俱乐部的母公司近年来都遇到了众所周知的困难,足球俱乐部的运营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在金元时代,一些俱乐部可以为自己的球队花费数百亿。 当他们愿意花大价钱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团队可以以自己公司的名字命名? 现在他的公司被允许冠名球队了,他还能花几百上百亿吗?
如果现在恢复球队命名,俱乐部有两种选择:一是俱乐部母公司直接为球队命名;二是由俱乐部母公司直接命名。 二是出售冠名权。
我们先说第一种方式。 恢复母公司冠名权,似乎增强了企业投资足球的“信心”。 但事实上,决定一家企业是否继续投资足球的一定是其自身的经营状况,而不是俱乐部是否称呼其名字。
俱乐部依赖母公司的输血,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商业模式。 因为母公司的经济状况是不可控的。 当他们进展顺利时,足球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是交换资源的筹码; 当他们进展不顺利时,足球只是他们想要快点的标志。 摆脱负资产。 就像江苏苏宁一样,他们的行为非常典型:夺冠后就解散,这说明冠军没有用,对母公司没有实际价值。 当母公司经济条件困难时,随时可以放弃足球业务。
这样的现实也让所谓的“世纪俱乐部”目标变得可笑,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俱乐部要想坚持一百年,首先必须让母公司坚持一百年。 因此,足球俱乐部经营者最好不要动不动喊“世纪俱乐部”的口号,而是先坚持10年。 如果你能坚持10年,那就谈下一个10年,不要做你刚刚谈的事情。
我们来说说第二种方式。 如果球队的冠名权需要出售给其他公司,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球队的母公司会愿意利用其球队为其他公司做广告吗? 很多球队连自己的胸前广告都卖不出去。 出售球队头衔能得到多少钱? 卖书的钱能解决多少问题?
如果一个足球俱乐部只能靠卖冠军来生存,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职业俱乐部。 中国足球俱乐部之所以长期被视为“负资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盈利能力。 缺乏盈利能力的最根本原因是俱乐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注重足球文化的培育,只将俱乐部视为私有财产。 中国球迷之所以不愿意在足球上花更多的钱,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归属感,整个社会还没有培养出足够深厚的足球文化。
简单来说,中国足球之所以赚不到钱,是因为喜欢足球的中国人不多。 这是关键。 解决问题必须从重点入手,不能只顾表面效果。 如果继续恢复球队命名,允许球迷在不同赛季的看台上喊出不同“金融家”的名字,将与足球改革方案的方向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培育足球文化。
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真正健康的俱乐部会尽力而为、有钱就花,不会有太大的野心。 在不赚钱的同时,俱乐部经营者有没有想过自己花了太多钱?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俱乐部在不接受冠军的情况下就无法生存,那还不如死掉。 对此,中国足球管理者和俱乐部经营者都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如果没有冠名权,俱乐部就没有其他赚钱的办法了吗? 是我做不到,还是我不愿意想、不愿意做?
如果球队冠名开放,俱乐部还会研究如何赚钱吗?
当我们的联赛队名年年更换时,这还是一个被球迷尊敬的联赛吗?
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搬迁?
有一件事情,新一届足协领导班子还没有明确表态,但总有一些声音在议论:那就是放开俱乐部搬迁。
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恢复搬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结束搬迁是中国足协在落实足球改革方案过程中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绝不能走回头路。
支持搬迁的人往往持有这样的观点:“俱乐部在这里得不到支持,到别的地方会过得更好”。 这是典型的“婴儿思维”。 在这些人眼里,足球俱乐部就是未断奶的孩子,必须由某个地方政府来喂养和帮助。 在他们看来,足球文化毫无价值,球队和当地球迷之间没有情感纽带,没有什么比金钱更真实的了。
而且,这笔钱不是自己赚的,而是“送人”的。 俱乐部在这件事上的角色就像是端着饭碗要饭,“甚至丢脸”。 这样的俱乐部想要获得球迷的支持,发展成为受人尊敬的俱乐部,无异于痴心妄想。 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注定他们认为粉丝并不重要,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与当地的利益交换。 这样的俱乐部为利而生,最终也会为利而死,无一例外。 中国足球的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再次允许搬迁,这一点将继续得到证明。
随着中国粉丝文化的逐渐成熟,粉丝不再只是没有判断力的追随者。 追逐利润的球队无论去往何处,都无法改变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足球文化,更无法抢夺当地球队的球迷资源。 无论是看他们搬出的城市还是搬进的城市,他们的形象都只能是负面的,无论他们在其他方面为中国足球做出多少贡献,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这和我们之前谈到的命名问题是一样的:一个职业俱乐部如果不搬迁就无法生存,那还不如死掉。
全运会足球增加年龄组是明智之举
当然,我也同意宋凯主席所说的一些内容,比如注重青训,全运会可以多几个年龄段的想法。
我们可以讨论全运会足球相关的问题。 此前不少球迷认为全运会阻碍了职业足球的发展。 事实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全运足球赛事,各地体育管理部门才会关注足球,组建相应年龄段的球队,并为其提供各种保障和支持。 很多球员的足球之路,都是从全运会开始的。 运动会开始了。 如果全运会没有足球项目,很多省市根本不会对足球进行投入。 从中国足球的现状来看,把年轻球员的培养完全交给市场是非常危险的。 全运足球项目的存在,是当地足球青训的“保障”。
2025年大湾区全运会足球比赛分三个年龄组。 如果未来能扩大到五六个年龄段,各省市会为此做更多的工作。 全运会年龄组扩大后,相应年龄段的运动员数量肯定会增加。 未来需要做的就是为这些球员寻找与职业足球对接的渠道,避免资源浪费。 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参加全运会后告别了足球,但仍然可以算是参加过足球的群体。 无论他们未来担任什么职位,都将有利于中国足球的发展和足球文化的建立。
当然,当宋凯主席提出“成年球员也参加全运会”时,我们不知道会对职业联赛产生什么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增加青少年数量或许是更现实、更安全的选择。 能否顺利实现,可能还需要多方的沟通和研究。